081900矿业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1900

    专业名称:矿业工程

    专业方向:01 采矿工程、02 矿物加工工程、03 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利用、04 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

    导师名单:

    01 采矿工程导师:赵奎、饶运章、王观石、赖远明、罗嗣海、王运敏、兰小机、杨春和、王晓军、聂闻、钟文、金解放、陶铁军、刘连生、张 超、刘建锋

    02 矿物加工工程导师:邱廷省、黄万抚、罗仙平、任嗣利、吴彩斌、匡敬忠、何桂春、冯博、刘清侠

    03 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利用导师:邱廷省、黄万抚、罗仙平、任嗣利、吴彩斌、刘祖文、董冰岩、陈明、何桂春、陈云嫩、王兴祥、匡敬忠、冯博、罗旭彪、曾桂生、王灶生

    04 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导师:刘小生、王运敏、董冰岩、赵奎、饶运章、王晓军、聂闻、杨春和

    联系方式:0797-8312757联系人:尹老师

    参考书目:

    01方向:2001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第二版)、蔡美峰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30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唐辉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02方向:2002胶体与界面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赵继华、方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3002矿物加工学:《资源加工学》、王淀佐、邱冠周、胡岳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

    . 03方向:2002胶体与界面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赵继华、方建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3003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蒋展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04方向:2001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第二版)、蔡美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3004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第三版)、徐志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点简介

    学院历经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业已成为矿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科学研究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11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51%,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65%,国家级人才8人,省级人才20人。

    学院现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生物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和安全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生17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院拥有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学院逸夫实验楼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建有专业检索数据库16个,有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额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了一流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081900矿业工程博士点介绍

    1.博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博士点简介

    矿业工程学科创办于1958年,现为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江西省高水平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依托“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收矿业工程博士研究生,2014年获批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获矿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榜上有名。采矿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专业均通过三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教育部批准的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合作举办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研究方向简介

    采矿工程:主要研究有色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地下复杂难采矿体、高陡边坡稳定性及深部开采等难题,采用现代数学力学手段,在复杂开采环境探测、安全高效充填、地压监测预报、岩体稳定性分析、爆破优化、岩体、散体及充填体破坏声发射识别理论与预测技术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矿物加工工程:长期聚焦铜、钨战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对其产业化开展持续创新研究,在有色金属含铜硫化矿选矿、含钨氧化矿选矿和含铁氧化矿选矿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

    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利用:主要研究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和二次资源中有色金属利用,在稀土与钨等矿山生态修复及污染控制、矿冶废渣中回收有色金属、低品位钽铌矿资源整体利用和废弃电子产品中有价金属资源化等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

    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主要进行矿山安全开采和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开发,针对深部开采高地温和高硫化矿尘等技术难题,通过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现场试验,形成了深热矿井高效降温除尘、高硫金属矿井灾害控制两个特色研究领域。

    2.教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89名教师,包括41名教授和26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32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9人。其中“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A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0人。

    赖远明: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联系邮箱:ymlai@lzb.ac.cn)

    主要研究方向: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

    科研获奖及成果:提出了冻土的强度准则,建立了冻土的多屈服面、非关联的广义弹塑性本构模型和冻土蠕变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研究了块碎石层的降温效果及降温机理,建立了块碎石类路基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温度特性分析的数学模型,研发了具有多级降温机制的U形块碎石路基和通风管-块碎石复合路基等“主动冷却路基”的结构新形式,提出了寒区工程的冻害预报方法和综合防治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蒋丽忠:博士、教授,长江学者。(联系邮箱:lzhjiang@cs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

    在研项目:在近十年间多次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铁道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科研获奖及成果:围绕我国铁路提升工程建设需求,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减震隔震技术、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动力作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及结构与基础的共同作用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研究。目前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强志民:博士,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注册工程师(PE),J. Hazard.ToxicRadioact. Waste副主编,现为中科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联系邮箱:qiangz@rcees.ac.cn)

    主要研究方向:水深度处理、消毒及输配

    在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3项课题,总经费780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环境领域顶尖期刊Water Res.和Environ. Sci. Technol.论文38篇),中文论文57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J. Environ. Monit.推选为全球环境领域“新崛起研究者”、住建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国际水协“东亚区项目发明荣誉奖”、北京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和奖励。

    罗嗣海:博士、教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8项。(联系邮箱:shluo@jx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提取和环境岩土

    在研项目:“离子型稀土饱和-非饱和原地浸矿动力学与注液优化”国家基金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专利4项,参与编写“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国家技术规范1项,出版专著2部。

    邱廷省:博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矿业工程一流学科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地质学科专业教指委委员,江西省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Physicochemical Problems of Mineral Processing》、《Tungsten》期刊编委,稀有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联系邮箱:Qiutingsheng@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资源加工理论与工艺,二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在研项目:主持承担国家“十三五”固废资源化重点研发专项“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家三部委稀土试点示范、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和省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

    科研获奖及成果: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有10余项通过第三方评价和结题验收,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教材3部。

    刘祖文:博士,教授,江西省环境岩土与工程灾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给排水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和江西省科技项目等方面的评审专家。(联系邮箱:liuzw@jx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稀土矿区环境污染整治与修复,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在研项目:包括国家基金在内的课题6项,总经费100余万。

    科研获奖及成果:申请受理专利3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罗仙平: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24项。(联系邮箱:lxp9491@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铜铅锌硫化矿高效分选与伴生资源综合回收、稀有金属选矿提取与伴生资源综合回收、矿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盐湖镁资源综合利用与功能材料开发

    在研项目: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3000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出版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1项。

    任嗣利:博士、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人才入选者,江西理工大学“清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联系邮箱:slren@jx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二维矿物新材料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矿产资源与二次资源中金属及非金属物质的分离提纯理论与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对表面/界面上相关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研究等。

    在研项目: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赣州市创新人才、江西理工大学人才启动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等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要骨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

    赵奎:博士、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555工程人选,国务院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奖。现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露天开采分会副理事长、教育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联系邮箱:yglmf_zk@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岩石损伤与声发射理论及其应用;岩体稳定性监测预报。

    在研项目:国家、省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600多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批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编)著7部,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陈明:博士、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稀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控制、工业废水处理、污染场地生态修复

    在研项目:(1)典型钨矿区河流沉积物中钨的污染特征及迁移释放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典型钨矿区污染土壤改性沸石-生物炭复合修复技术研究(赣州市科技创新人才计划);(3)企业委托项目2项。

    科研获奖及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科技成果奖6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出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1部,参编专著、英汉双语教材各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何桂春,博士,二级教授。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发展战略联盟理事会理事,江西省生态地质环境学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Experimental Results》期刊编委会委员。现任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矿物加工分选及理论、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智能选矿与数学模型。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获中国黄金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2篇。

    黄万抚:博士(后),二级教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全国优秀教师,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首批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矿物加工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研究。

    在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其它各级各类教学、科技成果奖31项,其中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8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1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15篇被《SCI》和《EI》收录。主持承担科研88项,其中国际合作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已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17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3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指导毕业博、硕士研究生80余人,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2篇。

    董冰岩:博士、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联系邮箱:dongbingyan1@sina.com)

    主要研究方向:静电技术在矿山废水废气及除尘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等离子体协同稀土型催化剂脱除富氧条件下机动车尾气中NOx的研究”(项目批准号51567010),起止时间为:2016年1月-2019年12月,经费41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被EI或SCI收录20篇。

    兰小机:理学博士,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联系邮箱:landcom8835@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物联网与矿山多源时空大数据获取及智能处理,矿山三维模型与虚拟地理环境

    在研项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要在研包括国家基金在内的项目2项,总研究经费140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赣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年来在《遥感学报》等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刘小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又红又专学科带头人,首届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委员,中国GPS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长江学者及教育部有关项目评审专家。先后主持研究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科技项目70多项,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60多篇,获省部级教学和科技奖励6项。(联系邮箱:lxs9103@163.com)

    主要研究方向:智慧矿山;数字测绘与工程测量;矿区灾害监测与环境治理。

    在研项目:1.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大坝动态变形智能预测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171437),研究经费52万元

    2.惠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体系建设研究,惠州市国土资源局, 项目经费69.3万元

    3东莞市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测绘管理政策研究,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项目经费25万元

    4.东莞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研究,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 项目经费32.2万元

    科研获奖及成果:

    1.工矿区控制网三类优化设计,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

    3.惯性测量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及数据处理研究,赣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运行模式研究,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5.强化专业建设,促进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面向工程、科教融合”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饶运章: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联系邮箱:raoyunzhang@jx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矿与稀土矿高效安全开采、地压控制与灾害防治岩土滑坡防治与在线监测预警、水土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在研项目:磁黄铁矿促发金属矿井硫化矿尘云爆炸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国家自科基金)、多场耦合作用下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溶浸液渗漏机理研究(国家自科基金),矿山委托5项。

    科研获奖及成果:省部级科技奖8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各1部。

    吴彩斌:博士、二级教授,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教学名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赣州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成果10项。(联系邮箱:caibin.wu@jxus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①矿物加工工程;②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利用。

    在研项目: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64015(2018.1~2021.12);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64016(2020.1~2023.12);③主持企业委托课题5项(2018.7-2022.12)。

    科研获奖及成果:①2018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②2015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③2019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④201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1;⑤2015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⑥独著出版著作1部;⑦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⑧发表SCI论文12篇;⑨主编教材、专著4部,副主编6部。

    匡敬忠: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人选。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矿业联合会选矿委会委员和江西省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矿物分选理论与工艺、矿物材料、矿山环境、二次资源和矿冶固废资源化。

    在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获江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赣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铜陵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和EI论文20余篇。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冶金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3部,指导研究生多次获省级和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王观石:博士、教授,江西力学学会理事,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入选江西理工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2项。(联系邮箱:wgsky010@126.com)

    主要研究方向: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提取和环境岩土

    在研项目:“节理岩体中的子波波形变化规律及其变形参数测试方法研究”、“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的溶质双重孔隙运移规律与资源浸取率评价”和“离子型稀土饱和-非饱和原地浸矿动力学与注液优化”等国家基金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EI检索期刊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专利10项,参与编写“离子型稀土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国家技术规范1项,参与出版专著1部。

    王晓军:教授,博士,江西省“双千计划”科技创新高端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委员;《黄金科学技术》杂志青年编委;《矿业研究与开发》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非煤矿山专家组成员。现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金属矿安全高效开采与灾害预警、离子型稀土矿绿色高效开采。

    在研项目: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面上基金项目2项,地区基金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江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企业科技服务课题20余项。

    科研获奖及成果: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包括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30余篇。

    聂闻:特聘教授,本硕毕业于重庆大学,博士毕业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地质(矿山)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的创新研究,入选2018年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B类,中科院百人计划C类候选,江西省千人 计划领军短期等人才项目.

    在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项目合作课题、中科院台湾工研院合作项目、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两院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SCI检索(第一或通讯作者)创新论文23篇,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部(第一),获得省部级(协会)自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Kulatilake教授,美国注册工程师,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专业教授,亚利桑那大学岩体模拟和计算岩石力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节理工程力学性质、岩体块体理论、岩石边坡稳定性、地下硐室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 Min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Int. Jour. of Advances in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ining & Science-Turkey》等国际期刊的编委。荣获2013年的中国科学院奖和2016年的Peter Cundall奖。

    冯博:博士,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中国高校矿业、石油及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科研获奖及成果:近五年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绿色矿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奖2项,赣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陈云嫩,博士、教授,国家科技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广东等11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生态环境应急专家、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化工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废水处理及废渣资源化、重金属污染控制以及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在研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科技项目。

    科研获奖及成果: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钟文:博士,副教授,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江西理工大学A类学术团队骨干。

    在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科技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绿色提取、岩石力学与工程、矿山资源环境灾变机理与保护。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其他奖励10余项。

    金解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力学教师,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会员,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拔尖人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jjf_chang@126.com)

    主要研究方向:地下空间工程稳定性分析

    在研项目: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分别为(1)深部高水压环境下岩石应力波传播模型及衰减特性. (2)地应力环境下岩石应力波传播模型与衰减特性。

    科研获奖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 授权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1部。

    3.博士点培养条件、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近3年承担国家级项目66项,新增科技部“固废资源化-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项目1项(项目经费261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省级项目92项,企业委托项目112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19.42万元/人•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4项,授权发明专利47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研究生主持省级创新项目3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200人,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比例达到100%。

    科研平台:

    ①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②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③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④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⑤江西省稀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⑥江西省矿冶环境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⑦江西省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

    ⑧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⑨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⑩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联合培养基地:

    ①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②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③江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④赣南地质工程研究总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⑤江西国泰民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⑥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在研主要项目:

    ①固废资源化-中部矿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固废资源化利用集成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12万元,邱廷省

    ②离子型稀土矿浸矿场地污染物控制和生态功能恢复技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424万元,王兴祥

    ③流域主要稀土与钨矿山生态修复及污染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559万元,罗仙平

    ④离子型稀土矿赋存特征与浸出分离协同强化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65万元,罗仙平

    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分选关键技术研究,国家973项目预研项目,60万元,黄万抚

    ⑥离子型稀土溶浸过程中抑杂与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财政部、工信部、国土部稀土综合试点项目,295万元,邱廷省

    ⑦选-冶联合工艺冶炼锌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子课题,50万元,邱廷省

    ⑧氰化物体系中硫化铜锌矿物的抑制与活化过程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3万元,邱廷省

    ⑨微细粒铜镍硫化矿表面氧化机制与浮选电化学动力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罗仙平

    ⑩离子型稀土矿就地磁场强化溶浸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万元,邱廷省

    矿山松散介质堆积体滑移及失稳破坏的声发射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万元,赵 奎

    ⑪硬脆性岩石特征应力损伤演化机制及其与Kaiser效应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万元,赵 奎

    ⑫离子型稀土饱和-非饱和原地浸矿动力学与注液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元,罗嗣海

    ⑬菱锰矿浮选体系组元交互作用及界面性质转化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元,何桂春

    ⑭磁黄铁矿促发金属矿井硫化矿尘云爆炸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万元,饶运章

    ⑮不同价态离子置换过程稀土矿体孔隙结构空间演化机制及渗流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元,王晓军

    ⑯离子型稀土浸矿过程微细颗粒运动行为机理及调控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万元,王晓军

    ⑰微生物捕收剂浮选微细粒黄铜矿过程中的界面调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万元,艾光华

    ⑱基于表面氧化行为调控的钨矿伴生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万元,冯博

    ⑲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泡沫图像的浮选指标集成预测与工况协同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万元,何桂春

    取得的主要业绩:

    近五年承担国家863子项、973预研、三部委稀土综合试点项目各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项、省级项目106项,企业委托项目194项,

    学科聚焦稀土、钨、铜、锂等国家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开发领域,形成了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提取、矿山环境保护与二次资源利用、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等5个优势特色方向,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级政府科技奖15项,行业协会科技奖23项,授权发明专利47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尤其是在磁选关键技术及装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钨矿开采灾害控制、离子型稀土原地溶浸等方面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磁选关键技术及装备成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研究生主持省级创新项目33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73人、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人,参与申请发明专利44人,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23人,学术竞赛获奖98项,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比例达到100%,考研、考博升学率分别超过40%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