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603)冶金工程

(085603)冶金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5603

    专业名称:冶金工程

    联系方式:0797-8312191 刘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35物理化学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复试参考书(四选一): 1.《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朱苗勇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 3.《化工原理》(上下册),姚玉英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4.《材料工程基础》,周美玲等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加试参考书: 1.《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朱苗勇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年.

    研究方向:01稀有稀土资源高效提取与高值化 02低碳绿色冶金与过程强化03有色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  04冶金材料化学

    1、本学科硕士点情况及研究方向

    材料与化工由原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合并而成的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材料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解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理论、工艺、技术和设备关键问题。覆盖了新金属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新能源材料、硬质钨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和碳纳米材料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程学科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技术。覆盖了功能材料化学、催化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工程、应用电化学和精细有机合成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先进金属材料加工工程;2 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3)稀土与钨基功能材料工程;4)微纳粉体与复合材料工程;5)稀有金属冶金工程;6)绿色冶金与过程强化;7)冶金资源循环利用;8)资源环境化工; 9)绿色催化与应用电化学工程;10)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71 人,其中高级职称 38 人,博士学历 46 人,分别占比 53.5%64.8%,博士生导师 4 人,硕士生导师 34 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1 人,赣鄱英才 555 工程”3 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 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 12 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 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人,拥有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2 个。

    杨斌: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金属学会和江西省稀土学会副理事长,86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赣鄱英才 555 工程人选。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 6 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主题项目 1 项、“863”计划自由申请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研发专项课题 1 项、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二五稀土专项重点课题 1 项。主持完成江西省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 30 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 32 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3 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共计 52 人。

    温和瑞:男,1963 年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南京大学博士毕业,2010 2 月至 2011 2 月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15 7 月至 9 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学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配位化学和功能分子材料,对光电磁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3 项。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江西省 5511 重大项目 1 项。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 项。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Inorganic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被他人引用近 1000 次,在分子磁性材料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汪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部长,江西省双千计划培养类科技创新高端(青年)人才,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铜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4 项,主持省部级项目 3 项,企业委托项目 2 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46 篇,授权发明专利 7 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5 次。

    梁彤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稀土学院院长,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曾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精细陶瓷研究室主任,精细陶瓷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或核心人员参加国家 863 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 1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出版专著 3 部。

    游维雄: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江西省科技厅、广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Light Sources and Luminescent Materials》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4 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4 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

    杨幼明: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程研究院副院长。1995 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硕士学位。主要有国家 863 计划等国家级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9 项、设计(技术服务)项目 4 项。 近五年,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省重点工业攻关项目 1 项以及地区科技计划项目 1 项,主持产业化项目 1 项以及横向合作项目 5 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稀土冶金及稀土材料;(2)钨钼分离;(3) 二次资源的再生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江西省人民政府项目奖 1 项;申请国家专利 2 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20 篇。

    叶信宇: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国家离子型稀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稀土荧光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发光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荧光材料及其相图、热力学的研究工作。主持或主参与了国家自科基金、863 课题、973 课题子项等 30 余个纵向课题的科研工作,已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30 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9 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访学美国,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赣州市技术发明奖等奖项。

    熊道陵:男,1965 年出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资源高效利用和废油制备燃料油、煤化工深加工、有机药剂开发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 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二等奖 1 项、河南省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参与完成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其中授权 11 项),其中在二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上取得成果,2 项科研成果已转让企业应用,为企业每年创造工业产值超亿元。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SCIEI 收录论文 2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4 部。

    唐云志:男,1975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技处处长。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远航工程资助对象,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分子基铁介电功能材料、稀土超分子材料/金属表面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共主持各级各类课题 20 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含面上基金 2 项),国家 863 科技支撑计划子项 1 项,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 4 项(含专利示范项目 1 项),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专项 1 项,江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 项,企业委托项目近 10 项。发现了系列具有高温可逆结构相变的分子铁电体,在铁电材料、介电开关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率先开发了 5G 用高频高速 RTF 反转铜箔,开发了取代砷和六价铬的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在安徽铜冠铜箔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等企业成功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Inorg. Chem.”“DaltonTrans”“Cryst. Growth Des.”、《中国科学》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共 9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3 项,出版专著 1 部;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 5 项。

    舒庆:男,1979 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远航工程资助对象,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工程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大项目一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江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 7 项奖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20 (SCI 他引 1200 余次,单篇 SCI 他引最高为 168 )SCI 一区 10 篇;EI 收录论文 8 篇;出版中文专著 2 部,参编英文专著 1 部;授权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各 1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5 项。

    刘诗咏:男,1977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首批双千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本硕博先后毕业于南昌大学、福州大学及浙江大学化学系,2008 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12-2016.12 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4.3-2015.3 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近年主要从事共轭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器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两项(面上项目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二等、一等及特等资助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Adv. Sci.Macromolecules 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Polym. Chem.等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0 篇,其中五篇论文于发表当月进入相应期刊的 Most read 榜单,两篇论文入选 JMCA 年度热点论文,两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有机光电材料合成方法学的两项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的合成刊物 Synfacts 予以亮点报道, 并获授权专利一项;有机太阳电池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被 Materials Views 予以亮点报道,并被遴选为 Advanced Science 封面论文。担任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材料方向近五年共承担 206 项科研项目,总经费 4269 万元,其中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52 项,经费总额 4959 万元,超过 100 万科研项目立项 12 项,经费总额 6153 万元,省部级项目 154 项;发表高档次论文 303 篇,中文高水平论文 50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11 篇,热点论文 2 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9 项;授权发明专利达到 155 项。是英文期刊《Tungsten》的主要支撑学科;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形成专利群 3 个,转化效益 3 亿多元。

    冶金方向五年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52 项;省部级项目 77 项;科研到账总经费 7290 余万元;发表 SCIEI 检索论文 240 余篇,4 篇分别进入 ESI-1‰ESI-1%;授权发明专利 52 件。获省部级科技奖 15 项。2008 年、

    2011 年、2015 年、2016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 1 项(20082016 为第一单位)。

    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工方向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 项;省部级项目 24 项;科研到账总经费 1800 余万元;发表论文 200 多篇,其中SCIEI 检索 140 余篇,10 篇分别进入 ESI-1‰ESI-1%;申请发明专利 30 多件,授权 16 件。获省部级科技奖 8 项。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4、         培养条件

    本专业领域建设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中心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研究平台。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学科联盟,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培育、联合培养人才、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

    5、         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的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础理论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知识产权基础、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

    材料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原理、固态相变、高等无机化学、计算材料学、材料电化学、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陶瓷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凝固理论与技术、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热力模拟技术与应用、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原理及应用、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等。

    冶金方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电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科研方法论(含信息检索)、冶金过程数模与程序设计、熔盐电化学、熔盐物理化学性质、稀土元素化学、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稀土功能材料、湿法冶金技术及设备、冶金资源与环保技术等。

    化工方向:试验设计及最优化、高等分离工程、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高等反应工程、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环境工程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催化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