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406)控制工程

(085406)控制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5406

    专业名称:控制工程

    联系方式:0797-8312152 廖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53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杨术明主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复试参考书(二选一):1.《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赵茂泰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2.《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三版),王忠民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加试参考书: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王化祥、张淑英,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机电传动控制》(第三版),郝用兴、苗满香、罗小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

    研究方向:01装备智能化 02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03矿冶过程控制技术 04人工智能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电子信息(0854)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口径宽、覆盖面广,以信息获取为目标的工程领域。电子信息是我校重点学科,以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并与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

    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 72 人,其中教授 18人,副教授18人,博导8人,硕导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其中江西省“双千”高层次引进人才3人,赣鄱英才 555工程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5年来本硕士点研究生导师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经验丰富。本硕士点依托“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技术中心”、“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机器视觉及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智能计算与网络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工程、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智能检测与控制、人工智能。以光-机-电仪器-计算机技术一体化为特色,以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自动化精密机械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制造装备开发和高可靠性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检测、伺服控制、机器视觉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复杂机电系统的过程监测技术、电量及非电量信号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故障诊断技术;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过程测控系统、装备及集成技术、微系统测量控制仪器仪表及制造技术、新型计量测试仪器及计量基准研究等逐渐成为本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趋势。

    主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制造业、服务矿山冶金行业的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 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博导4人,硕导16人。导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国庆纪念奖章获得者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柔性特聘计划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高层次引进人才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这些导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项目,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以及其它大中型企业。

    本学科具有代表性的导师简介:

    帅词俊:男,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霍英东教育基金、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提出了微纳尺度晶粒-宏观尺度人工骨的激光微纳制造方法;揭示了纳米组合结构协同强韧化人工骨的机制与原理;实现了多级微孔结构和复杂外形的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发展了人造结构向生物结构的转化理论与方法。近五年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3篇;其中影响因子>3.0论文42篇,JCR1区46篇;被美、英等国28 位院士、Science主编等正面引用1109次;出版中英文专著6 部(均排1);授权与申报专利52项(35项排1);担任8种国际期刊编委及34种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项。获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排1)、省部级二等奖3项 (2项排1,1项排2)。主持的国家自科基金获得优秀结题,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被JCR1区期刊选为封面论文,研制的人工骨在实验中移植300多例,形成的关键技术应用新增产值2.18亿元。

    刘惠中:男,博士/教授/博导,江西省“千人计划”创新高层次引进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清江学者”特聘教授,我国矿冶装备及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项。负责开发的螺旋选矿机、大型高效自动压滤机、浮选过程控制技术等产品与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工业获推广数以万计台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在我国矿冶技术的权威研究机构“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从事矿冶装备、矿物分离及选矿过程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及数十项企业横向项目。

    潘春荣:男,博士/博导/井冈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多项。相关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Cybernetics-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工程设计学报》等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SCI收录20 余篇、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外专利1项,专著1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和省自然科学奖4项。

    刘祚时:男,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小组成员,江西省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人技术、车辆动力学及控制技术、智能制造及装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评审专家。主持完成40多项纵横向课题,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过江西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担任指导教师的江西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获得过江西省共青团颁发的优秀社团、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先进社团、中国青少年“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光荣称号;自2004 年以来指导江西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在亚广联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区)晋级全国八强2次、十六强1次,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cup国际公开赛上冠军3次、亚军4次、季军4次及20多项一等奖。

    蔡改贫:男,博士/教授/博导,江西省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理事长,江西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项目评议专家。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百千万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第四届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近(净)成形技术研究和物料高效破碎新技术研究及其新装备开发。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点推广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等达9项。与中国铝业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进行科技协作项目达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专利5项。

    刘飞飞:男,博士/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原中国有色总公司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锻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计算机(自动化)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矿冶机电装备及自动化、智能装备与特种机器人、机器视觉与工业智能测控系统、复杂过程建模与控制和CPS 与智能工厂系统。近年来,承担了国际技术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科技攻关和省对外合作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科技开发项目30余项,研发的阴极铜剥片机组、钨矿高效强化碱煮设备、汽车同步器齿圈感应加热压淬机器人及自动化机组、基于物联网的塔机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等一批科技成果已推广应用于企业,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有色金属科技二等奖1 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奖2项,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获批国家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胡俊峰:博士/副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的拔尖人才、江西理工大学青年科技标兵、江西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30余篇,其中EI检索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结构、软体机器人等。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硕士点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省部及企业委托项目,为企业、行业及地方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5年来,共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横向项目百余项,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约20多亿元,获江西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开发了专用机器人技术、矿冶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矿冶装备智能化技术等产品和技术。                

    4.培养条件

    本学科点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博导4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0人,其中省级以上人才5人。拥有“江西省矿冶机电工程技术中心”、“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5年来,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并获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数十项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科研课题来源广泛,科研经费充足。依托科学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及“双一流学科”培养,不断更新研究平台和实验装备,目前拥有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平台、智能微型驱动器与传感器研究平台、精密陶瓷敏感器件研发平台、分布式测控技术研发平台、机器人及机械创新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网络化测控实验室、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室、检测仪表实验室、矿冶机电工程实验中心等,为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研究实验条件。学院还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南京大峘集团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钨业集团公司、东莞市人民政府等建立了良好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工程实践条件。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测试计量技术、光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掌握电子信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从事专业及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基础理论课包括:计算方法、矩阵论、随机过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现代控制工程、多传感器系统与信息融合技术、仪器精度理论、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现代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现代系统集成技术、现场总线与仪器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