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602)环境工程

(077602)环境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77602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联系方式:0791-83853379  鲍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自命题)④835物理化学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1.《高等数学》符合大纲要求的理工科本科高等数学教材,如同济版.2.《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参考书(二选一):1.《有机化学》(第六版),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赵温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化工原理》(上、下)(第2版),夏清,贾绍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加试参考书:1.《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朱立范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研究方向:01 资源环境化学02 有色资源回收及利用03 电化学环境治理04 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内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机理,开发污染控制、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本学科点于 2008 年开始招生,拥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承担了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校企合作众多,科研成果丰富。学科点形成了资源环境化学技术与理论、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有色资源回收与利用、电化学环境治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等特色鲜明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环境化学;有色资源回收及利用;电化学环境治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3名教师,包括2名教授和9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3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顾锋2005年于山东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教学及产业化工作。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过程限域制造的化工新材料研发新思路,开发了基于气溶胶喷射过程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探索。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400余次,h因子38。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熊仕显: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技术顾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银纳米线的新型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已发表SCI TOP论文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澳期间:留学期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IPA博士全额奖学金;以核心骨干身份参研澳大利亚国家级项目2项;2014年获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澳大利亚赛区十强优胜奖。20189月回国以来:发表JCR一区论3篇,其他SCI论文7篇;主持江西省省级科技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3项,总获批经费约170万元;主持新钢集团、江南新材等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课题共2项,获得研发经费约30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3项,获得经费约80万元。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和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曹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的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1项,工业横向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总经费100余万元;已发表SCI TOP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审稿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

    范兰兰: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箱:llfan@jxust.edu.cn,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柔性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持江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先后在Energy Storage Mater.Adv. Funct. Mate.Chem. Eng. J.ACS Sustain. Chem. Eng.J. Energy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IF>10论文5篇,SCI一区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指导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两项。

    伊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的超临界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源动力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及氢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期刊审稿人。

    彭智勇: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合成气),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清洁高效发生,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能源系统综合管理优化与动态协调控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0(Top),其中4篇一作(JCR一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乐: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超临界水气化有机废弃物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8(Top),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叶恒云,男,无机化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集中为分子铁电材料中的铁电物理与化学。擅长从结构与性质相关出发设计分子铁电晶体。在一流的晶体学,化学以及多学科的综合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ence等),承担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史超,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杰青。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无机杂化晶体中的铁电与介电转变。其核心工作是探讨在温度作用下相变过程中固相的动态行为机制。近五年来,共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包括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Coord. Chem. Rev.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李建荣,男,无机化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基铁电材料。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Chem.Commun.Nanoscale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

    胡兆波,男,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磁体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单分子磁体、单离子磁体和自旋阻挫。从化学合成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磁体的基础上进行物性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子基自旋阻挫和量子自旋液体、电子自旋量子比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电磁耦合、光磁等。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刘浪,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钙钛矿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具体包括太阳能电池及LED发光器件。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以及Adv. Energy Mater.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缪乐平,男,材料与物理化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态响应型晶态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分子结构含有动-静态转变的动态基元,在外场(光、电、热、力等)刺激下,做出响应行为,从而表现出相关功能特性,主要体现在铁电、介电、铁弹、分子转子、光致发光等,在 Nat. Mater., Inorg. Chem. Front.等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依托教育部钨和稀土 2 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冶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化工实验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46余项,市级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23 件,横向课题 30 余项,纵向总体研究经费570余万元。研究经费充足,获省部级科研奖 8 项(包括 2017 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业化生产中应用。在 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Inorganic Chemistry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Fuel Nature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 SCIEI 收录论文 300 多篇,

    4.培养条件

    本学科具备有从本科、硕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单晶衍射仪、X射线探测仪、手套箱、压电力显微镜、热分析仪、铁电测试系统、压电测试系统、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系统、偏光显微镜、半导体测试系统、微电子打印机、介电测试仪等设备。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重点掌握资源环境化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外文文献。能胜任规划环境保护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环境规划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现代分析原理与方法、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 ——原理与应用、高等无机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先进材料化学、绿色化学、催化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