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603)冶金工程

(085603)冶金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5603

    专业名称:冶金工程

    联系方式:079183853379  鲍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35物理化学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物理化学》(上、下册),傅献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参考书(四选一):1.《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朱苗勇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2.《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3.《化工原理》(上下册),姚玉英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4.《材料工程基础》,周美玲等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加试参考书:1.《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朱苗勇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2.《有色金属冶金学》邱竹贤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研究方向:01冶金物理化学02钢铁冶金03冶金过程数值模拟与仿真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与化工由原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合并而成的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材料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解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理论、工艺、技术和设备关键问题。覆盖了新金属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新能源材料、硬质钨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和碳纳米材料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程学科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技术。覆盖了功能材料化学、催化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工程、应用电化学和精细有机合成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相流计算机仿真模拟;化工冶金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光催化机理研究;多相流传输过程;工业过程智能化;3D打印方式制备稀土发光薄膜;新型微纳米银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稀土纳米薄膜材料;抗癌靶向药物基底纳米材料;生物抗菌贵金属掺杂纳米材料等。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3名教师,包括3名教授和10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3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余艾冰: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外方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教授是国际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颗粒填充及输运特性、颗粒动力学与多相安全流动、冶金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荣获澳大利亚“国家教授”、“联邦教授”、“Ian Wark终身成就奖”、美国钢铁协会“Josef Kapitan”奖、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二十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

    目前已经培养超过30多名博士后、8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已发表10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700多篇发表于SCI国际学术期刊,是Handbook of Powd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owder Technology 和Granular Matter的主编或执行编辑,在20多个相关期刊担任编委。在科研经费方面,获得超过7500万澳元(约3.8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其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工业。

    赵宝军: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获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国际火法冶金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赵教授长期从事火法冶金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研发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技术和设备,多项原创成果获得了国际冶金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他在冶金渣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和应用、钢铁和有色冶金工艺的优化以及新冶金工艺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量系统准确的高温实验数据不仅直接用于指导工业生产,而且广泛应用于热力学和粘度模型的优化与开发,为冶金理论和工艺两方面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的相平衡奖,英国材料和矿业学会的学术金奖, 加拿大冶金学会的年度最佳文章奖等国际材料冶金领域重要奖项。目前已编辑出版了6本书,在国际知名冶金和材料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200多篇文章, 多次受邀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长期和国内外冶金企业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世界知名冶金和矿物企业如宝钢,首钢,河钢,攀钢,智利国家铜业,东营方圆铜业,力拓,嘉能可等。

    周宗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周教授长期从事于颗粒系统和多相流系统流动及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工业过程(例如矿物加工、化工和冶金)的应用研究,在阐明多相流动体系模拟理论和建立数值实验优化方法等科学问题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学术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主持/参与了10余项澳大利亚科研基金项目和两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累计发表150余篇论文,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7余名;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担任重要学术会议秘书以及分会主席等并受邀担任澳大利亚科研项目评审和多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评阅专家。曾任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博士后,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师,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颗粒计算中心副主任,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和兼职教授。

    熊仕显: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技术顾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银纳米线的新型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已发表SCI TOP论文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澳期间:留学期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IPA博士全额奖学金;以核心骨干身份参研澳大利亚国家级项目2项;2014年获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澳大利亚赛区十强优胜奖。2018年9月回国以来:发表JCR一区论3篇,其他SCI论文7篇;主持江西省省级科技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3项,总获批经费约170万元;主持新钢集团、江南新材等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课题共2项,获得研发经费约30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3项,获得经费约80万元。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和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顾锋:2005年于山东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教学及产业化工作。现为江西理工大学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过程限域制造的化工新材料研发新思路,开发了基于气溶胶喷射过程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探索。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400余次,h因子38。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王淑芬: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2006-2008),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获得者(2008),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2008-2012),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2012-2013),蒙纳士大学研究员(2014-2019)。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面向光电及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颗粒材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目。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h因子27,文章被引用2818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曾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鄂殿玉: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颗粒系统、颗粒-流体多元多相物质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钢铁冶金等工业过程颗粒基多相流系统模拟的放大规律和绿色低碳冶炼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纵向及企业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近三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矿物、冶金及材料研发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担任包括“Powder Technology”、“Particuology”、“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近10个领域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荣获2020年度“Particuology”期刊杰出审稿人奖、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受邀担任国外世界排名前百高校研究生答辩及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李政权: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四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模拟和过程机械的数字化设计。现为《中国粉体技术》杂志编委;《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中国颗粒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及校级项目8项,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项目1项。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篇;获201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研究成果“新型变径管气力输送系统”已在全国环保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

    张思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力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凝胶结构设计与功能化应用(飞行器热防护材料领域)。主持/参与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部(原国防科工委)军品配套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西省技术创新引导类计划科技合作专项重点项目、军队系统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赣州市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军工企业预研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9项。在Chem. Eng. J.、Biomacromolecules、J. Hazard. Mater.、J. Eur. Ceram. Soc.、Cellulos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6篇,其中一区论文1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入选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被聘为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期刊编委(2020年)、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顾问(2020年)。作为Biomacromolecules、ACS Sustainable Chem. Eng.、Carbohyd. Polym.、Adv. Mater. Interfaces、Mater. Lett.、Environ. Eng. and Manag. J.等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人。

    肖芸芸:女,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担任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顾问(202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凝胶隔热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应用,从事新型高效隔热材料研究工作10余年,在航空航天领域热防护材料的研制和工程化应用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1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军用标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军品配套等项目10余项。已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国防专利8项,已授权3项,编制国家军用标准和学院标准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担任J. Mater. Sci.、Macromol. Mater. Eng.、Adv. Eng. Mater.、J. Sol-Gel. Sci. Techn.、Materials等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人。近5年内,获得长沙市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 、第十三届 iCAN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国家奖学金” 等奖项。

    曹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的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有机小分子催化转化。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基金各1项;参与生物质催化转化呋喃基聚酯产品的小试与中试研究,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已发表SCI TOP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审稿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

    崔佳鑫:女,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一直从事基于相结构和相平衡、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以计算热力学和计算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进行材料组织控制、材料性能及制备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计算材料学和材料设计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传统金属材料、传统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新能源光伏材料、储氢合金等,致力于为材料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材料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等构建理论支撑,逐步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设计转变。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近20项。先后参与或承担研究课题8项,包括澳大利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

    刘思达: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现任职于江西理工大学担任特聘副教授。长期从事颗粒系统的仿真模拟与优化工作,先后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博士奖学金、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曾先后参与或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业联合项目2项,澳大利亚宝澳联合研究中心项目1项,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江苏省青年基金1项,江西省重点专项1项,以及若干横向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材料方向近五年共承担20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4269万元,其中“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52项,经费总额4959万元,超过100万科研项目立项12项,经费总额6153万元,省部级项目154项;发表高档次论文303篇,中文高水平论文5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1篇,热点论文2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55项。是英文期刊《Tungsten》的主要支撑学科;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形成专利群3个,转化效益3亿多元。

    冶金方向五年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77项;科研到账总经费729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240余篇,4篇分别进入ESI-1‰和ESI-1%;授权发明专利52件。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2008年、2011年、2015年、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2008、2016为第一单位)。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工方向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24项;科研到账总经费18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40余篇,10篇分别进入ESI-1‰和ESI-1%;申请发明专利30多件,授权16件。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4.培养条件

    本专业领域建设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中心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研究平台。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学科联盟,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培育、联合培养人才、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的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础理论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知识产权基础、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

    材料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原理、固态相变、高等无机化学、计算材料学、材料电化学、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陶瓷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凝固理论与技术、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热力模拟技术与应用、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原理及应用、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等。

    冶金方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电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科研方法论(含信息检索)、冶金过程数模与程序设计、熔盐电化学、熔盐物理化学性质、稀土元素化学、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稀土功能材料、湿法冶金技术及设备、冶金资源与环保技术等。

    化工方向:试验设计及最优化、高等分离工程、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高等反应工程、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环境工程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催化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