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602)化学工程

(085602)化学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5602

    专业名称: 化学工程

    联系方式:0797-8312191 刘老

    研究方向:01 功能材料化学02 工业催化03 环境工程04 稀土功能材料05 应用电化学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③302数学(二)④832化工原理

    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化工原理》(上、下)(第2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夏清、贾绍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二选一):1.《物理化学》(第六版,上下册),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傅献彩、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第六版),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赵温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加试参考书:1.《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朱立范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本学科硕士点情况及研究方向

    材料与化工由原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合并而成的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化学工程主要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技术。覆盖了功能材料化学、催化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工程、应用电化学和精细有机合成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功能材料化学;2)工业催化;3)环境工程;4)稀土功能材料;5)应用电化学。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本硕士点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44人,其中高级职称36人,博士学历44人,分别占比81.8%和100%,博士生导师14人; “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江西省井冈学者奖励计划入选人才6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5人。

    代表导师介绍:

    温和瑞:男,1963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南京大学博士毕业,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15年7月至9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学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赣鄱英才555工程” 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配位化学和功能分子材料,对光电磁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重大科技研发专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项。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Inorganic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他人引用近1200次,在功能分子材料化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唐云志:男,1975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远航工程资助对象,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高性能电子铜箔、分子基铁介电功能材料、稀土超分子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共主持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面上基金2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大邀标专项1项、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子项1项,安徽省重大专项1项,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5项(含重点研发计划1项,重点基金1项),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专项1项,企业委托项目近20项。发现了系列具有高温可逆结构相变的分子铁电体,在铁电材料、介电开关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率先开发了5G用高频高速电子铜箔,开发了取代砷和六价铬的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在安徽铜冠铜箔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等企业成功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Inorg. Chem.、Dalton Trans.、Cryst. Growth Des.、《中国科学》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出版专著1部;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5项。

    李立清:男,1979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冶金化学学部副部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西省高层次领军人才、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培养对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留澳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选冶药剂绿色合成、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化学和水处理环境化学等领域研究。近年来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5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3次(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获教学成果奖励3次(省级一等奖1次)。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级项目20项,参与国家级(863)项目2项,主持企业委托横向项目8项。

    李金辉:男,197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宝钢优秀教师”。一直从事资源高效利用、冶金物理化学新方法和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9年度面上项目《矿相重构对红土镍矿有价金属氯化离析影响机制研究》和2020年度地区项目《氯盐体系锂离子电池废料材料化冶金技术基础研究》各1项,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铜再生灰多组分可控相变-梯级分离提取技术及示范》1项。主持并完成江西省博士后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和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各1项。近年来在《Minerals Processing》、《Hydrometallur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或通讯作者被SCI/EI收录27篇,申请专利1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废铬资源再利用技术》、《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提取技术》和《红土镍矿氯化冶金基础研究》。制定《铜镍电镀污泥湿法处理工程技术规范》(DB36/T 1046-2018)江西省地方标准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所承担《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获2020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刘遂军:男,1986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省“双千计划”人才,省青年井冈学者,省杰出青年人才,赣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清江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现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国际知名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Tungsten青年编委,J. Am. Chem. Soc.、Inorg. Chem.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兴趣为稀土分子磁性材料以及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项目1项,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Coord. Chem. Rev.、Anal. Chem.、J. Mater. Chem. C、Inorg.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总他引次数达16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7件(第一发明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1/2)和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2/5)。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技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24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60余篇,20余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0多件,授权16件。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4、培养条件

    本专业领域建设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功能分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博士点培育、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的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础理论课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知识产权基础、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

    化工方向:试验设计及最优化、高等分离工程、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高等反应工程、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环境工程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催化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