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11111111

    专业代码:0805

    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0797-8312191 刘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数学(二) ④841材料科学基础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复试参考书(二选一):金属材料类考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崔振铎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周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无机非金属材料类考生:《材料物理性能(新版)》,田莳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第2版)》,管学茂等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加试参考书: 1.《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2.《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方向:01 金属新材料制备及其成型技术与理论 02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 03 新能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 04 钨基新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 05 陶瓷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 06 微/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

    1、本学科硕士点情况及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物化特性、使役性能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

    本学科 1986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 年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一流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自九五时期起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三五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支持学科,是我校冶金工程博士授权点支撑学科。2013 年依托国家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收学科方向博士研究生,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下属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 C-行列。学科创建近 60 年来,在全国铜、钨、稀土、锂电等领域独具特色,是我国有色金属及稀土工业领域重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摇篮和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本学科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结合稀土、钨、铜、锂等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金属新材料制备及其成型技术与理论;2)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3)新能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4)钨基新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5)陶瓷材料及稀土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6)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本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85 人,其中高级职称 57 人,博士学历 78 人,分别占比 67.1%91.8%,博士生导师 13 人,硕士生导师 49 人;赣鄱英才 555 工程”3 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1 人,江西省双千计划培养类/引进类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6 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 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 12 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2 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人,拥有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2 个。

     杨斌: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金属学会和江西省稀土学会副理事长,86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赣鄱英才 555 工程人选。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 6 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重大主题项目 1 项、“863”计划自由申请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研发专项课题 1 项、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二五稀土专项重点课题 1 项。主持完成江西省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 30 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 32 项;主持和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3 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共计 56 人。

    汪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冶金化学学部部长,江西省双千计划培养类科技创新高端(青年)人才,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铜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 4 项,主持省部级项目 3 项,企业委托项目 2 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46 篇,授权发明专利 7 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5 次。

    梁彤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稀土学院院长,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曾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精细陶瓷研究室主任,精细陶瓷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或核心人员参加国家 863 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 1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出版专著 3 部。

    游维雄: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江西省科技厅、广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评审专家,《Light Sources and Luminescent Materials》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 4 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4 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

    钟震晨:剑桥大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清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担任正式教职(JFAP Assistant Professor)和美资公司高级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稀土磁性材料与器件、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磁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近几年在国内外著名刊物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 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 10 多项。主持包括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等。

    钟盛文: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世界锂电之父”J. B. Goodenough 教授课题组高级访问学者、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江西省动力电池及其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江西省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江西江特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负责、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优势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新型无机固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等研究。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10 多项,企业委托项目 1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6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成果转化金额愈亿元。

    赵鸿金: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塑性成形技术与理论、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控制技术与理论、新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和材料成形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钢铁、铜、铝、镁等的新材料、新技术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 863 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2 项,企业委托项目 8 项,主持科研经费 400 余万元。多项研究成果在企业获得推广应用,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 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被 SCIEIISTP 收录 10 余篇。2006 年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3、         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近五年共承担 206 项科研项目,总经费 8211 万元,其中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 52 项,经费总额 2822 万元,超过 100 万科研项目立项 12 项,经费总额 6153 万元,省部级项目 154 项,经费总额 2266 万元,横向课题 3013 万元;发表高档次论文 303 篇,中文高水平论文 50 篇,其中高被引论文 11 篇,热点论文 2 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 9 项;授权发明专利达到 155 项。是英文期刊《Tungsten》的主要支撑学科;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形成专利群 3 个,转化效益 3 亿多元。

    4、         培养条件

    本学科点建设有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中心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研究平台;与加拿大光源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心胡永峰教授定期至江西理工大学讲学并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学科联盟,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培育、联合培养人才、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

    5、         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学科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能系统、深入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外国语、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方法。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原理、固态相变、高等无机化学、计算材料学、材料电化学、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陶瓷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凝固理论与技术、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热力模拟技术与应用、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原理及应用、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