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11111111

    专业代码:0817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

    联系方式:0797-8312191 刘老师

    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02 数学(二) ④831 有机化学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有机化学》(第六版),天津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赵温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参考书(二选一):1.《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2.《化工原理》(上、下)(第2版),夏清、贾绍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加试参考书:1.《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有机化学》,朱立范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研究方向:01 功能材料化学 02 催化科学与技术 03 资源与环境工程 04 应用电化学 05 精细有机合成

    1、本学科硕士点情况及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我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业始办于 1995 年,2001 2006 年分别获得应用化学和化学工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专业。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功能材料化学:主要研究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材料结构与光电磁性能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结构修饰方法来实现材料性能和功能的控制和调节,并开展功能材料的器件化技术研究、材料器件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测试表征等。具体研究:(1)手性、磁性、介电、铁电材料及其功能复合型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2)先进光电信息功能分子材料与器件化技术研究;(3)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器件化研究;(4)稀土-过渡金属配合物铁电介电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5)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本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近 5 年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40 余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3项,在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Inorganic Chemistry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2.  催化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催化作用基础、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表征以及各种新兴催化技术在绿色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如纳米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和相转移催化等。具体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光催化高级氧化;(2)低碳烷烃活化和选择性氧化;(3)新型纳米催化材料。本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江西省重点基金和科技落地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国内外横向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20 余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2 项、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在 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Journal of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mall 等发表论文 100 余篇,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  资源与环境工程:主要以资源、能源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为目标,

    以化工与冶金交叉科学技术为基础,致力于开发研究资源综合利用与优化、资源和能源清洁化、资源回收利用和能源再生利用等绿色过程工程领域中涉及的技术基础问题。主要研究:(1)资源环境化学技术及其基础理论;(2)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3)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4)废水处理药剂的合成及其应用;(5)电化学环境治理。本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30 余项,横向课题 30 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 5 项,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业化生产中应用。在 Chemical CommunicationsHydrometallurgyOrganic Lette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及中南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 50 余篇,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  应用电化学:主要研究与电化学相关的材料、工艺、防腐试剂的开发和电化学机理等。具体的研究方向有:(1)化学电源(电池)以动力电池与新型电池;(2)电镀与电解; 3)电化学防腐。本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内外横向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 10 余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 2 次,授权专利 10 余项,发表论文80 余篇(其中 SCI EI 检索论文 30 余篇)。

    5. 精细有机合成: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有机化学品合成、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具体的研究方向有:(1)绿色有机合成;(2)金属有机化学;(3)高分子合成化学、功能高分子的原子经济性合成;(4)化学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开发。本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已在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Organic Letter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Dyes and PigmentsMacromolecules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SCI 收录论文多篇、国家发明授权专利多项。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各类合作项目。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48 人,其中教授 12 人,副教授 12 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比 50%,博士占比 94%。现有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江西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领军人才 1 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 4 人,江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 人,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4 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 5 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 4 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 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4 人。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8 项,发表高水平论文 300 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0 余项。

    代表导师介绍:

    温和瑞:男,1963 年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南京大学博士毕业,2010 2 月至 2011 2 月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15 7 月至 9 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研究学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赣鄱英才 555 工程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是配位化学和功能分子材料,对光电磁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和实验技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3 项。现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江西省 5511 重大项目 1 项。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 项。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Inorganic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被他人引用近 1000 次,在分子磁性材料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熊道陵:男,1965 年出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资源高效利用和废油制备燃料油、煤化工深加工、有机药剂开发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主持完成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 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二等奖 1 项、河南省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参与完成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 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 项(其中授权 11 项),其中在二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上取得成果,2 项科研成果已转让企业应用,为企业每年创造工业产值超亿元。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 2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4 部。

    唐云志:男,1975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技处处长。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远航工程资助对象,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分子基铁介电功能材料、稀土超分子材料/金属表面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共主持各级各类课题 20 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含面上基金 2 项),国家 863 科技支撑计划子项 1 项,江西省自然基金项目 4 项(含专利示范项目 1 项),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专项 1 项,江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2 项,企业委托项目近 10 项。发现了系列具有高温可逆结构相变的分子铁电体,在铁电材料、介电开关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率先开发了 5G 用高频高速 RTF 反转铜箔,开发了取代砷和六价铬的电解铜箔表面处理工艺,在安徽铜冠铜箔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等企业成功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Inorg. Chem.” “DaltonTrans”“Cryst. Growth Des.”、《中国科学》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共 9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3 项,出版专著 1 部;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 5 项。

    舒庆:男,1979 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远航工程资助对象,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工程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江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重大项目一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江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等 7 项奖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4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20 (SCI 他引 1200 余次,单篇 SCI 他引最高为 168 )SCI 一区 10 篇;EI 收录论文 8 篇;出版中文专著 2 部,参编英文专著 1 部;授权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各 1 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5 项。

    刘诗咏:男,1977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首批双千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本硕博先后毕业于南昌大学、福州大学及浙江大学化学系,2008 年获得博士学位。2010.12-2016.12 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4.3-2015.3 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近年主要从事共轭有机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器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基金两项(面上项目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二等、一等及特等资助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Adv. Sci.Macromolecules 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Polym. Chem.等发表 SCI 收录论文 30 篇,其中五篇论文于发表当月进入相应期刊的 Most read 榜单,两篇论文入选 JMCA 年度热点论文,两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有机光电材料合成方法学的两项研究成果被国际著名的合成刊物 Synfacts 予以亮点报道, 并获授权专利一项;有机太阳电池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被 Materials Views 予以亮点报道,并被遴选为 Advanced Science 封面论文。担任多家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李金辉:男,1978 年出生,冶金物理化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10 年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废弃资源高效利用、复杂氧化物矿冶金方法和稀土资源绿色高效提取等领域研究。近年来已在 Hydro.IJMPJ. CLEAN PROD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 15 篇,SCI/EI 检索 7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1 项,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 3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 项、江西省科技厅项目 3 项(含重大项目 1 项)、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1 项、江西省教育厅项目 1 项;主持企业科研项目 3 项,到账经费 68 万元;主持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1 项,校级教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各 1 项。主持科研成果《氯盐体系红土矿中选择性提取镍钴技术及其材料化冶金技术研究》获 2011 年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参与科研项目获 2011 年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0 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 2017 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出版专著《废铬资源再利用技术》、《电镀污泥中有价金属提取技术》和《红土镍矿氯化冶金基础研究》。

    陈景林:男,1976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和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稀土、铜等金属配合物光电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 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16 项。获得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 1 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在 Inorganic Chemistry 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 4 的论文 2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 项。

    廖金生:男,1973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化学学会会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及显示材料、稀土掺杂微/纳米发光材料研究。近年来已在 J.

    Mater. Chem. CRSCAdv.Opt. Lett.Phys. Chem. Chem. Phys.J. Opt. Soc. Am. B、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7篇,SCI EI 收录53 (其中第一作者44),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2011年《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荣获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李立清:男,1979 年出生,化学工程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冶金化学学部副部长。 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留澳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选冶药剂绿色合成、应用电化学和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研究。近年来已在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MineralsMinerals Engineering 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0 余篇(SCI/EI 检索 12 篇),主编教材 3 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已授权 2 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励 1 次,获教学成果奖励 3 次(省级一等奖 1 次)。主持国家级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主持省级项目 8 项,参与国家级(863)项目 2 项。

    黄海平:男,1981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毕业,2017 4 月至 2018 4 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访问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培养对象,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电催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中国博士后基金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已在 Nanoscale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Microchim Acta 等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获得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 项(排名第 1)。

    刘晋彪 :男,1986 年出生,有机化学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入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计划,江西理工大学清江拔尖人才2013 年中山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毕业,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功能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开发。已在 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Letter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JCR 1 区论文 12 篇。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省部级课题 4 项。

    刘遂军:男,1986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应化党支部书记。省双千计划人才,省青年井冈学者,省杰出青年人才,赣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清江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入。现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际知名期刊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Tungsten 青年编委,J. Am. Chem. Soc.Inorg. Chem.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兴趣为稀土磁制冷材料、稀土分子磁体以及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4 项,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项目 1 项,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项;在Coord. Chem. Rev.J. Mater. Chem. CInorg. Chem.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20 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 65 篇(JCR 一区 15 篇),总他引次数达 1400 余次;授权发明专利 3 件(第一发明人)。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 项(1/2)。

    叶恒云:男,1972 年出生,化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无机化学专业,然后在东南大学工作,期间于 2010-2012 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做 JSPS,从事多铁材料研究。2018 5 月开始全职在江西理工大学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为分子铁电材料中的铁电物理与化学。擅长从结构与性质相关出发设计分子铁电晶体。在 Acta BJACSACIENat. Commun. Science 等一流的晶体学、化学以及多学科的综合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承担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近 3 年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检索 100 余篇;出版著作 3 部;完成国家级课题 12 个,在研 10 个,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2 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2 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科技二等奖 1 项。与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公司、中金岭南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长期的科技服务,一批成果得到应用。

    4、         培养条件

    本学科具备有从本科、硕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

    5、         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学科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新见解,具有工程问题建模、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高等化工热力学、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分离过程、高等无机化学、现代分析原理与方法、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稀土元素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化学。